卓盈权威注册香港公司机构

服务热线:4000-888-928

香港经济发展特点

香港经济发展特点

一、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经济遭受到一定影响,期间虽然港元联系汇率得以维持不变,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但在高昂成本的压力下,尤其是面对亚洲外围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的不利环境,香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大增加,并成为特区政府、工商界以至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事实上,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既克服港英政府长期以来的短视目光和短期行为,从战略高度开始考虑香港经济的转型。1997年10月,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他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就明确表示:“香港工业北移,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已经向我们指出必须行走的路线。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只能向高增值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香港经济向高增值的方向升级转型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它牵涉到两个互相联系的重要问题:

第一,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

早在80年代后期,香港各界已开始思考香港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定位。1989年,由香港经济调整公司委托的美国SRI国际公司发表的《共建繁荣:香港迈向未来的五个经济策略》就认为:“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性,是基于其既与中国内地有联系,又与中国内地有区别。……可以说,香港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负有特殊任务的一个‘国际性都市’。”该报告明确指出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最重要的优势。1993年,香港工商专联发表的《香港廿一:展望香港经济十年路向》进一步指出,未来10年香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所谓“双重经济角色”,其一是“香港——国际”,即提高香港作为一个有充沛活力的地区性商业中心,其二是“香港——大陆”,即香港作为内地经济发展的支援角色。报告认为,这两个角色结合起来,将为香港创造扩展经济基础的机会,使香港在未来十年发展成为“中国的首要商业城市及亚洲服务业之都”,从而增加其对中国的价值和面对国际挑战的应变能力。香港回归后,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他的第二、三份施政报告中,明确将香港经济的发展定位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中国主要的城市”。他认为:“香港将来不但可以成为我国的主要城市之一,更可以成为亚洲的首要国际都会,享有类似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那样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和这两个大城市相比,香港已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很多类似的基础条件,例如,我们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旅游胜地。在贸易和运输方面,我们在国际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些都是我们的经济支柱。只要我们巩固和加强已有的经济支柱,扩大领先优势,香港应当可以在这些领域中,保存甚至进一步确立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届时,香港作为世界级都会,将和纽约、伦敦一样,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中,发挥重要的枢纽功能,成为跨国总部的集聚地,为广大地区服务。”这一定位可以说是80年代以来香港社会各界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的一个总结。对此,香港社会基本上给予支持和肯定。

第二,香港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与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密切相关的是其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董建华为主席的策略发展委员会在题为《共瞻远景,齐创未来》的报告中就指出,香港要在未来30年内发展成为亚洲的首要国际都会和中国的一个主要城市,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有7个行业和领域是关键之所在,它们包括:金融和商业服务,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的业务,旅游业,资讯服务及电讯业,创新和科技,贸易、运输及物流服务,创作及文化活动。其中,创新和科技无疑将成为整个经济的新兴产业并将装备整个经济的各个行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以知识为本的理念渐成潮流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中,香港要成功提升其在亚太区以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成为“亚洲的纽约”,整体经济转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转型为以创新和资讯科技所带动的知识经济其实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选择。事实上,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在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香港经济已开始了这种转型,香港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投资资讯科技产业就是一例证。

回顾过去的半个世纪,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形势,香港凭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跻身世界先进经济体系之列,并从中演变出一套极富弹性和灵活性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在国际经济中确立了其独特的角色和地位。香港的优势,尤其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过去20年间它与中国内地,尤其是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地区所建立的密切联系。应该说,香港有条件、也有优势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第三次转型,从而建立起其作为“亚洲的纽约”或“亚洲的伦敦”的世界大都会地位。

然而,应当承认,目前香港离“亚洲首要国际都会”仍有相当的距离,并将面对区内实力雄厚的东京、咄咄逼人的新加坡以及迅速崛起的上海的强有力竞争。从全球的视角看,从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经济社会,目前只有一个成功的例子——美国。日本经过10年的努力,至今仍在经济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亚洲四小龙”迟迟不能走出经济不振的阴影,其中的重要原因也是如此。就香港而言,由于企业规模细小,投资文化偏向短期内追求高回报,科技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短缺,市场狭窄,再加上长期以来港英政府的不干预政府的传统,香港要成功转型为一个以创新和资讯科技带动的知识经济,确实是任重道远,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2000年香港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正反映了这一点。

可以说,目前香港经济正处于痛苦的结构性调整时期,短期内缺乏带动整体经济的主导产业,这正是香港经济迟迟未能走出经济底谷的重要原因。因此,香港经济的复苏乃至再创繁荣,需要短、中、长期发展策略三者有机配合。然而,无论是中短期的刺激投资或消费,还是中长期提升香港创新和科技的基础,都离不开香港与其经济腹地广东珠江三角地区的合作。

二、WTO的框架下香港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广东以比较优势互补为基础的经济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90年代后期以来,粤港两地的经济合作呈现停滞状态,有迹象显示合作的基础正在削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前店后厂”合作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中国加入WTO后,将加快实行“国民待遇”,香港厂商过去所获得的优惠待遇逐步减少。随着外资企业、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内地和内地企业进军海外,港商制造的产品在内销市场将面对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在海外市场也将受到内地企业产品的威胁。面对这种转变,港商在内地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压力。香港厂商若不能成功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其与广东所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将可能受到挑战。

第二,香港转口贸易将进一步转向离岸贸易。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势必大幅增长,这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不过,挑战仍然存在。正如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部在一份报告中所分析:“面对中国及世界的转变,香港作为内地贸易枢纽的角色毫无疑问将会经历根本性变化。”随着中国贸易体制的改革及开放,外资公司将获得全面的贸易及分销权,他们将越来越多地考虑直接进入或直接从中国采购,香港的转口贸易将进一步转向离岸贸易,香港作为贸易转口港的传统角色亦将淡化。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有迹象显示,在两地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推动下,新一轮的合作再次启动,并迅速掀起热潮。这轮合作是在一系列宏观经济背景下展开的: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间的竞争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从国内方面看,中国加入WTO后,将进入一个全面开放和体制加快改革、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的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投资互动将进一步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将加速,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的迅速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在新的历史时期,香港和广东方面都深切感受到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在新的宏观经济前景、尤其是在WTO的总体框架下,粤港经济合作亦出现新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这无疑会为香港的服务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商机。其中,受益最多的行业可能包括金融服务业、电讯及互联网业、货运代理及物流业、批发及零售业、专业服务、以及广告业、旅游业等。当然,受益的程度将视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而不同,并且将受到来自海外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其中有3个领域是具战略意义的:

(1)物流业。中国加入WTO后,将首次向外国公司逐步开放批发、零售、运输、维修等行业的分销权,并逐步取消所有服务行业,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销、包装服务等限制,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将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这将为香港与广东的合作提供新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香港要成为区域内最主要的物流中心将面临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的竞争,如何整合将成为发展的关键。香港若能成功建立并巩固其作为整个区域内最重要物流中心的地位,无疑将有利于强化它与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从而将“前店后厂”模式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2)金融业及中介性商业服务业。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整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大量金融人才,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中资企业融资及上市集资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金融机构可因历史及地利的关系抢占广东市场。香港、深圳、广州若能形成辐射整个地区的金融走廊,粤港区域经济整合的程度将大大提高。此外,包括会计、测量、咨讯等在内的中介服务业在广东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粤港产业协作将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方向升级转型。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为两地产业协作的升级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深圳若能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经验,北靠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内聚集大批高科技人才,南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将可能成为粤港产业协作升级转型的驱动器,建立港深科技走廊,并向珠江三角洲各县市的高科技产业开发辐射、转移,形成香港——珠江三角洲高科技产业带。

上述分析显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下,香港与广东的经济合作将有可能在新的基础上展开,香港、澳门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无疑将大大加快,并成为香港经济恢复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当然,双方的合作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尽快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安排,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双向畅通流动

最近,香港特首董建华提出关于香港与内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积极回应。应该说,在WTO总体框架下,在内地和港澳之间逐步建立一种自由贸易关系,形成比一般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更紧密的贸易互惠关系,将更能体现内地与港澳之间一个国家内部几个独立关税区的特殊关系和客观现实。在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下,香港和广东应积极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区内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等的双向畅通流动,从而巩固香港作为华南地区最主要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二,最大限度减低两地经济边界的障碍,从而减低双方合作的交易成本

9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与广东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员的大规模往来,两地的边界关口已成为交通的“瓶颈”,车辆、人员在关口的堵塞极为严重,成为推进两地经济合作的重要障碍。诚然,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和独立关税区,其政治意义的边界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但与此同时,应尽可能减低两地经济意义边界的障碍,以减低因边境障碍而形成的高昂的交易成本。近期,粤港延长通关时间、考虑24小时通关、以及再议兴建粤港澳跨海大桥等,反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第三,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建立粤港双方多层次、经常性协调机制

过去20年,粤港的经济合作主要由市场主导和民间推动。然而,在区域经济日趋一体化的现阶段,两地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和制度安排将成为关键。目前,粤港双方虽然已建立高层联席会议这一协调机制,但从几年来的实践看,已远远不能满足两地经贸合作的客观要求。粤港两地政府应在高层联席会议之下设立常设协调机构,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就两地区域性合作所涉及的各个主要方面展开协调,以切实有效解决两地经济合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